Welcom To 欢迎来到中国权益保护网官方网站!
焕发中华曲艺的当代魅力(坚持“两创” 书写史诗)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06-26 

,我一遍一遍地反复演唱,力求达到最好效果。整整录了9个小时,直到深夜才完成作品《天使颂》。以鼓曲形式讴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,为抗疫宣传贡献一份力量,这一经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曲艺接地气、抒胸臆、反应快的优势,体会到生活和人民是曲艺说新唱新的源头活水。

  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。”密切曲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,不能仅仅靠吃老本,还要有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。观众的审美品位提升了,文艺产品的选择多元了,曲艺更不能松懈。有一次,北京广播电视台来天津录制一组曲艺节目,我拿到的是一段以三峡为题材的梅花鼓词《峡江图》。本来只用梅花大鼓的形式稍加变化即可,但我觉得这个作品气势磅礴,若是以交响乐作为伴奏,更能唱出祖国山河巍峨雄壮的气势。于是,我先创腔,后邀请作曲家帮助配器,一起打磨了很长时间。等到电视台录像的那一天,音乐响起,号子声传来,船行江上,山水恢弘、云雾缭绕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,与鼓曲演唱相得益彰。那一刻我知道:一切都值了!
  2014年,梅花大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我作为传承人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如何做好活态保护,把自己所学更好地传承下去;如何发展各种表演手段,把曲艺推向一个新高度,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课题。传承传统艺术,不仅要有新一代演员、创作者,还要有新一代观众,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传统艺术永远活跃在舞台上。现在,艺术院校在培养演员、伴奏员、词曲作者、理论研究人员方面已初具规模,培养观众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任重道远。
  还记得1984年,中国说唱艺术团赴国外演出,那时候我才20多岁,是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。有一天,我们在能够容纳三四千人的场地演出。第一次站在国外舞台,面对这么多外国观众,我的忐忑可想而知。担任领队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看出了我的心思,在我快上台的时候,他拍拍我的肩膀说:“孩子,别害怕!”我站到舞台上,刚开始表演就听到雷鸣般的掌声,这让我立刻放松下来,全身心投入演出。那一次,我深刻认识到,民族的就是世界的,中华民族的璀璨艺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不缺少掌声和喝彩。
  这么多年走在传承梅花大鼓的艺术道路上,我丝毫没有动摇过。曲艺的芬芳带着泥土味,曲艺的光彩折射现实人生。这门艺术积淀着中华文化的宝贵传统,我愿意守护它、传承它、发展它,潜心创作、锐意创新,努力拿出更多表现人民群众、反映时代风貌、弘扬中国精神的精品佳作。